中医药文化

中医药文化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南华县中医医院内三科中医特色疗法——穴位贴敷对于胃脘痛的治疗

2019-11-13 18:20 发布人:黄秋实 浏览:

   穴位贴敷治疗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特色疗法,是中医外治的一种,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将调治脾胃的药物研成粉末调制成糊状,直接贴敷于调治脾胃功能的外在表现穴位上,通过穴位皮肤的给药途径,可使药物直达病灶,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。其可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,而血内中药浓度则甚微,不但可避免肝脏首过消除效应对药物浓度的影响,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肝脏及肾脏等器官的毒害。

  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,在我院内三科胃脘痛病人应用广泛,它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,又有药物的本身作用。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集合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,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,共同发挥整体的叠加作用。首先是姜汁调配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,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,比如防风、木香、元胡等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的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,因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,再加上胃俞、脾俞、足三里、中脘等这些腧穴本身就有健脾、强胃、助消化的功能,药物外敷在这些穴位上,则刺激了穴位本身,激发了经气、调动了经脉、脏腑功能,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、调阴阳的作用,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。

  胃脘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诱发患者胃脘痛的原因有十二指肠溃疡、胃溃疡、急性胰腺炎、胃炎等。中医辩证认为,胃脘痛主要是由胃失和降、气机不畅引起。实证胃脘痛一般是因为寒、热、气滞、淤血与食积所导致,虚证胃脘痛是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而引起的。实证一般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,虚证是在进食后疼痛缓解。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,一是由于忧思恼怒,肝气失调,横逆范胃所引起,故治法以疏肝、理气为主。一是由脾不健运,胃失和降导致,宜用温通、补中等方法,以恢复脾胃功能。

  临床上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痛,兼有胃脘部胀满、闷胀、嗳气、吐酸、纳呆、协胀、腹胀等症状,都可用穴位贴敷作为辅助疗法,常用中药有黄连(清热、燥湿、止泻)、神曲(健脾和胃、消食化积)、藿香(祛风除湿)、五倍子(止泻、止血)、白术(健脾益气)、芒硝(润燥软坚)、大黄(泄实热、破积滞)、厚朴(燥湿除满、行气消积)、槟榔(消积、下气、行水)、田七(散瘀止痛)、黄芩(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);常用选穴有中脘、下脘、脾俞、胃俞、天枢等。选用特定中药组方,研末后调成糊状,做成大小适宜的要钉刺激患者体表脏腑穴位,通过穴位经络的感应传导以达到调理脏腑的功能。

  注意事项: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,需随调配随敷用,以防蒸发;若用膏药贴敷,在温化膏药时,应掌握好温度,以免烫伤或贴不住;对胶布过敏者,可改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;对刺激性强、毒性大的药物,贴敷穴位不宜过多,贴敷面积不宜过大;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、肝脏病等的患者,使用药量不宜过大,贴敷时间不宜过久,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;对于孕妇、幼儿,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、毒性大的药物;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,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;贴敷时间4-6h,以免发生药物中毒。

  应用穴位贴敷治疗患者胃脘痛,在我院内三科临床效果显著,尤其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疗效较好, 且副作用小、使用方便, 得到广泛推广运用,自实施以来得到患者一致好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