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新闻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医院新闻

浅谈内一科运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

2019-11-22 14:36 发布人:黄秋实 浏览:

  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,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(或)舒张功能发生障碍,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,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,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,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,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、腔静脉淤血。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,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。近年来,随着中医药的继承创新,能够从多途径、多环节、多机制防治心衰,有效控制心衰患者的症状,改善预后,延缓及防止心室重塑,降低再住院率及病死率,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远期生存率,具有疗效好、毒副作用小的优势,中医药成为人们提高生命质量,健康养生的首选。

  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大优势就是整体治疗。心衰患者出现心衰后不单表现在一个心脏的症状,往往伴随着一些全身症状,出现心衰之后身体出现慢性消耗,各方面出现问题,中医的优势就是把患者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,不是单纯医治心脏,也不是单纯益气强心,而是健脾、补肾,甚至清肺化痰等,是一个整体治疗。心悸作为我科优势病种,也是我科的中医临床路径之一,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,得出以下经验:

  一、未病先防。“治未病”是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预防医学的观点,虽距今年代久远,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、含义深刻、意义重大。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前,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,提高机体免疫以预防疾病。正所谓“正气内存、邪不可干”。临床上应用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,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、心理指导、运动指导、用药指导、生活指导。戒烟、戒酒,低盐、低脂、低胆固醇饮食,控制体重,适量运动以增强心肌收缩力,增加心排血量,提高心肌对活动的适应性,使冠状动脉扩张,促进新陈代谢,减轻心脏负荷;及时治疗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基础病,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,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。

  二、既病防变。汉代张仲景曾提出“问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先当时脾,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”,他提示后人对于已知脏腑病变,要及时考虑其对其他脏腑的影响,须祛邪安正,使邪去而正安、阴平阳秘,病情得到截断扭转。

  三、中药七情配伍,减轻西药毒副作用。“诸药以草为本”,中药配伍讲究君、臣、佐、使,重视性味归经,七情相合。通过合理配伍可减轻或消除西医毒副作用。临床常用利尿剂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、β受体阻滞剂、洋地黄类、利尿剂等联用治疗心衰,毒副作用明显,常见的利尿剂导致的低钠、低钾、低血压,洋地黄制剂导致的恶心欲呕、昏睡,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导致的低血压、咳嗽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及副作用。丹参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可以扩张血管、改善心脏供血,太子参、附子、干姜、葶苈子温阳利水,生脉注射液、参附注射液可缓解症状,对低血压疗效较好。

  四、“良药不苦口”,中医药治法丰富多样。中医的治疗方法分为内治法、外治法,内治法包括中药组方配伍制成的汤剂、散剂、丸剂、膏剂等,在使用内治法的同时还可使用中医的特色外治法,包括针刺、艾灸、拔罐、刮痧、穴位贴敷、热奄包等,在治疗心衰过程中有较好的疗效。我科常用的穴位贴敷治疗、耳穴压豆、中药熏洗等皆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,心衰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中医辨证分型,对于血瘀型患者,可选心俞、膻中、心前区,选用红花、当归方穴位贴敷治疗以行气止痛、活血化瘀治疗,在临床中对于心衰患者的治疗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。

  五、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剂型多样,疗效确切。近年来治疗心衰的中药针剂运用广泛,疗效确切。包括中药组方配伍制成的汤剂、散剂、丸剂、膏剂等,以及逐渐开发的注射液、口服液、丸剂、散剂、片剂、滴鼻剂、胶囊。我科常用的参附注射液、参麦注射液、生脉注射液或生脉合剂、血塞通注射液或血塞通胶囊、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、地奥心血康胶囊、宁心宝胶囊、稳心颗粒、速效救心丸等在治疗心衰中均有一定疗效。

  中医药在防治心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在未来的中医药科学研究中,经过规范、严谨的临床试验后,更多中医药研究成果将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福音。